平湖-哈尔滨 自行车旅行日程表 3000km   26d  2000.03.17-04.11

  途经:浙江、上海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北、天津、北京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(10省市)


 首页自行车旅行 哈尔滨之行 》旅行诗选

返回目录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06

2000.03.22

   

  我们的自行车在江苏沿204国道上海山东烟台)从南至北已行了5天,来到了江苏北边的连云港市。我们计划此程要路过山东省城济南,从连云港到济南要转好几条公路。今天一早从连云港出来,本应在204国道上继续骑一段路,而其中一段路,204国道与310国道是重叠的,尔后离开204国道, 继续在310国道上骑一段路,再转327国道进入山东(到临沂再转205国道,后转省道,再转104国道到济南)。这段路本身就很复杂,再加上又是新建路,在连云港出来的一段路上,路口还没有立路标,使我们很难辨路,就是问路,路人也说不大清楚。

  我们骑自行车行了半天,也没见到路标,突然见到了赣榆市的广告牌,感觉路不对,路口刚好又有一队路警在执勤,我们连忙停车问路,才知道已走错了方向, 现在仍在走在朝烟台方向的204国道上,已经多走了18公里路,看来今天的计划完不成了,车友连声叹气。路警知道了我们是骑车去济南的后,挺热心的,叫我们不要往回走了,并为我们算计了一下,指出了一条通向327国道的小路(朱堵门河  班庄  临术),并写在纸上,交给我们,让我们按此路线 绕道而行,可减少损失。我们按此上了小路,这是正在建造的乡村公路,坑坑洼洼,高低不平,又加风大,尘土飞扬,我们就在这样的路上又骑了2个多小时,终于进入山东,上了327国道。

  为此作诗一首:

 

   1. 弯路

今日错赶三十七,

我劝车友别生气。

人生旅途千万里,

走点弯路未作奇。

 

 


返回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07

2000.03.23

  脱皮

  我们骑自行车在北方旅行,那里气候干燥,日晒风吹,一周下来,两人脸上的皮也掉了。我见车友鼻子上,耳朵上的表皮都掉下来了。两人相互看着,不竟都笑了起来。

    为了免受皮肉之苦,我们在山东买了工作帽,又在朋友处要了些一次性口罩,再加上默镜就“全副武装”了(见照片)。

 

   2. 脱皮

一路单骑八百里,

日晒风吹脸脱皮。

车友互凝齐相笑,

不言痛苦只闻嘻。

 


返回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10

2000.03.26

    迷路

   今天从泰安出发,难得顺风一天,上午尽管走山路,又是上坡,但还是顺利完成了80公里路程,中午11:00到达了济南。 已进入山东第5天,路上还没见过大米饭,今天见到了大米饭,好好过把瘾。我们在济南市里一圈, 花了两个多小时,并在趵突泉门前留了影。

  自行车旅行中经常碰到的一个难题是“进城容易出城难”,我们是沿104道国道进入济南市的,现在要出城问 题,从哪里上104国道,一般人都不知道,市里的汽车驾驶员也多数说不清楚。问来问去,直到下午2时多才出了济南市北门

  一出北门便来到了黄河边上,黄河很宽,水不多,今天是星期天,河滩上有许多游玩的学生。有一条东西向的公路。有去天津方向的路标指向西边,往西看,黄河上有一座浮桥,上面有汽车来往。再看见车窗上写着去临邑中巴车却向东开,东面不远还有一座铁路桥, 已废弃使用,见有自行车在上面骑过来。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临邑,以后要去天津的 。先别管这些,我对车友于建军说:“我们也到黄河滩上去玩玩。”他说:“好!”我们把自行车也推到了河滩上,一直推到水边,游览了一阵子,还在那里以黄河铁路桥为背景,每人各照了一张相。

  玩好了,该上路了,我们决定走东边这条路。我们骑到铁路桥墩旁,见人又问去临邑的路,他们回答往公路上也好走,往这条铁路桥上也好走,还说铁路桥上走要近些。这时铁路桥上正好又有人在骑自行车过来,这让我们动了心,我们也从铁路桥上骑,路又近,而且骑起来也许还别有风味。于是我们就上了这条铁路桥,桥的铁轨中间有一条约50cm宽的铁板,铁板两边有20cm宽的间隙,自行车就在这条铁板上 行走,桥两边有栏杆,骑车虽没有危险,但骑不好车轮掉入铁板外的间隙里还是有麻烦的。所以我们只能低着头,注视着铁板,不敢抬头望野景。铁路桥大约有2000m长,骑到桥中间,黄河上风很大, 自行车的车把开始时幌动起来,铁桥好象也在摆动,在这桥上骑车还 真有点惊险的。我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这条长长的铁板,小心翼翼地骑到了桥的终点。

  一过桥问题又来了,原来的铁路基上长饱满了草,向北不能行车,往东没有路,河边岸上只有往西的一条简易路可走。这里又没地方问路,我们也只有走这条路了。我们在黄河北岸边上行了几公里, 上了一条通向北边的公路,又行了几公里见有通向西北方向的路口,问路旁的人也说不清楚,我们就继续往北走,又走了几公里,发现这里没路了可走了,只有一个10米的高坡。一下子没路了,怎么办呢?往回看看,只见6级南风吹起阵阵黄沙,眼睛也睁不开来,看来往回骑也不行。于是我们把自行车推上了高坡,一看前面是一个 很大很大的水库,两边正在修堤筑路,堤面是高低不平的泥路,并堆放着石块,河沙等建筑材料。工地上见有几个民工,跑去问路,他们不是当地人,都说不知道。我们看见东边有人在行走,骑过去问路,问去临邑路怎么走,他说往西边走,我们往西骑了约1公里,遇到人又问,说我们走错了,应该向东走 ,我们又回到原来的地方。又问了几个过路人都说不知道。怎么办呢?我们兵分两路,于建军往西,我往东,分头问路。这路不好骑,我骑一段,推一段,有时还要在肩上扛一段,问路没结果,我们 通过手机联系,又走到了一起。一看时间已以4点多了,到临邑还有50公里路,现在还没问题, 要是民工一下班,天黑下来怎么办?这里又没人家,山东地带,书上不是常提到有不少“绿林好汉”吗?要是我们遇上了怎么办?心里有股说不出的味道。

  只有继续问路,有人还是说往西走,但有一个人说往东走,还指给我们看,那边有一座黄河上的大桥,说就是去临邑的公路。我们朝着他指的方向望去,见东北方向约3公里处果然有一座很大的铁索斜拉桥,看来这个说法更可靠些,但最好能证实一下,这里又不好骑车,自行车要推过去,万一有误,不是闹着玩的。我们继续往东走,骑一会推一会。对了,前方1公里处有座新房子,可能是工地上的办公楼吧,那里的人应该知道的。顿时心头一亮,赶紧赶到那里,水库旁正好有一位30来岁的女士,我们忙向她问路,她告诉我们,到临邑不该走这条路,这是个大水库,本来绕水库两边也都可去临邑的,问题是现在正在修堤筑路,两边的路都不好走。你们走到了这里,还是往东边走路近些,也好走些。这下总算搞清楚了,心中的石头一下了掉了下来。我们忙向女士道了谢,沿水库堤坝向东时骑、时推、时扛,一直到了水库的东边。我们 突然看见有运石料的卡车在开过来,一看大堤下面有简易的路,既然有汽车在开进来,说明下面的路一定是通公路的,于是我对伙伴说:“我们下去,下面的路比上面的好走些。”说下去也不是容易的,10多米高的泥土堤垻 的斜坡上,脚踩下去可陷得半腿深。但也顾不得这些了,我把自行车扛在肩上,一步一步往下移,鞋子里进满了泥沙也不管了。到了堤下,倒去鞋中泥沙,登自行车,不管路面好坏,象逃难似的,使劲向大桥冲去,尽快逃离这是非之地。

  到了桥头才知道,今天从济南出来,到现在才真正上了104国道。一看时间,已经是17:15,路牌上标着到临邑还有43km。我们在公路边小商摊上买了两瓶矿泉水,每人一瓶,一口气喝下。我问伙伴:“怎么样?”只见他手向前一挥,意思是继续前进(其实也只能是前进)。现在心里踏实了,又是顺风,43公里路估计2个半小时能到达。二话没说,两个人骑上自行车,拼命往前冲。

  到了18:30,天黑了,我摘下默镜,也不休息,继续前进。为了安全,我建议两 人距离不要拉开,以便相互照应。快到临邑时的一段路正在修,路面高低不平,车颠簸得很,不知什么时候把我车篮里的默镜也震掉了。来往的汽车又扬起大量的尘土,这些也顾不得了,肚子饿也只能让它饿了,只有一个念头,尽快到达目的地。19:30,我们终于到达了临邑,全天行程150km,今天尝尽了迷路之苦。


返回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11

2000.03.27

改道

  本来与车友说好,今天到德州去 吃“德州扒鸡”, 今天从临邑出发,沿104国道行进30公里,至陵县处,突然 遇上西北大风暴,自行车无法前进,尽管离德州只有30多公里, 也只有放弃去德州了。于是离开了104国道,转向东北方向,向乐陵进发。反正“条条大道通北京”,就是上午的30公里路算是白走了(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)。我 安慰车友说:“德州扒鸡吃不成,我们到北京吃‘全聚福烤鸭’吧!”

 

 

    3.改道

夙愿德州扒鸡,

忽然半路狂风起。

调头转向冀燕道

北京烤鸭更迷你。

 


返回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12

2000.03.28

沙尘暴  

   进入山东,遇上了2000年春季的北方沙尘暴,对我们自行车旅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。今天全天逆风,骑得很累,有时几乎骑不上去,北风 吹在身上又很冷,只有拼命骑,才能前进,还可御寒。力气花了很大,而车速只有每小时7km, 一天骑11小时只行80km。 在沙尘暴来临期间,我们每天照常骑车,不因沙尘暴而停止前进。

 

 

   4.沙尘暴

漫天黄北边起,

寒风刺骨车难骑,

可蹬一步算一步,

能走一里是一里。


返回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13

2000.03.29

 

  5.搭车 

餐间问路去北京,

反求搭车欲同行,

笑指双轮说可以,

瞠目张口无回音。

 


返回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22

2000.04.07

铁下心

  今天从沈阳出发,一路逆风,又是上坡,气温又低, 有时风很大,骑不上去。行到一处称谓“怪坡”的地方,天又下起雪来,我们在一家路边小商店内休息取暖。这里不能住宿,不是久留之地, 所以又重新上路了。

  我们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,把雨披也穿上用来御风,但还是冷得难受。我的车友骑在后面,我等他上来,问:“怎么样?”他说:“算了,受不了, 回去算了!”我没应声。雪越下越大,脚和身体在运动,还不觉得冷,而双手却冻僵了。我带上了两副纱手套,又在外面套上了一个塑料袋,也算是“皮手套”,这样好多了。一直骑到12:30, 我们到了铁岭城里。

  行至一家饭店门口,我们停下车来用餐。我们要了瓶酒(一路上我们中午从不喝酒),又要了几个菜,慢慢喝起来。经过一番讨论,终于统一了思想,继续前进。尽管遇到了出来时没预料到的困难,但到哈尔滨只有3 的路,已经胜利在望了。我们酒足饭饱后,雪也小多了,风也小了。我用信用卡到铁岭农业银行取了钱,并到商店里买了两件棉毛衫和一双皮手套,当场穿上。

  我们又上路了。

 

 

  6. 铁下心

怪坡风雪漫天起,

冲进城里买寒衣,

一壶热酒腹中过,

铁下心来骑到底


返回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24

2000.04.09

热心的东北嫂

  今天中午到达长春,下起大雪来了,气温零下7度。下午,我们游览了长春电影城 伪皇宫在鹅毛大雪中骑车,裤管上也结了冰。 天气很冷,可东北人的心是热的。

  为了方便第二天赶路,晚上我们住宿在市东北的一家小旅店中。我在住宿时发现信用卡身份证丢了 ,估计是前天在铁岭农业银行取钱时忘记拿了。因为那天太冷了,我们在柜台前冷得发抖,就跑到大门口的空调下取暖,取款要通过电话与浙江农行联系,时间很长,我们在柜台与空调 之间来回了三次,估计最后取了钱,忘了拿卡。

  我们在旅店对面的一家小饭店里吃了晚饭。饭店老板娘是个大个子,看上去30来岁,长着两只大眼睛,待人非常热情,问这问那,又倒水,又让我们取暖。本来每天晚上我们要喝瓶啤酒的,今天不想喝了,饭也吃不香,草草完成了任务。

  第二天早上我们又在这饭店吃早饭。本来早饭很简单,吃了就上路,今天要等到8:00,等铁岭农行的工作人员上班后通电话,所以坐在那里慢慢吃。老板娘又过来了, 乘空就与这位东北大嫂聊了起来。东北人热情、真诚、直爽。谈话间她突然问:“你们是干什么的?”“你看呢?”我回答。“我昨晚就在想,你们两人不寻常。一定不简单。”还说:“我就佩服南方的男人,能吃苦,能干事。 这里的男人又懒又凶,还有打老婆的。”“南方男人怕老婆的,钱是老婆管的。”我跟着说。“我们这里有个姑娘嫁给了南方老公,老公什么都听她的。”她好象很羡慕地说。“你已经晚了,你有女儿的话 ,下次就嫁到南方来吧,南方的男人疼老婆。”她听了笑了起来。当她知道了我们是骑自行车旅行时话更多了。她还说:“我也喜欢骑自行车,我真想跟你们一起骑到哈尔滨去。”

  到了8:00,我们用手机打通了铁岭农行的电话, 接电话是个女士,她很热情的回答了我们的问题,并告诉我,信用卡和身份证确是丢在那里,还说他们会寄回我单位的, 叫我们放心好了。老板娘得知我们丢了信用卡,连忙问:“你们钱够用吗?不够的话,我借给你们。”素不相识东北人,就如此慷慨解囊,让我们很受感动,我忙说:“路上钱够用,我们还有两天就到哈尔滨了,哈尔滨有朋友,我们已经联系好了。”“我们也是朋友了,我借钱给你们,不要紧的。”还说:“你们到扶余可住 在我亲戚家里,不用花钱了。”“谢谢!你的心意我们领了,钱,我们有办法的。”

  我们又准备要上路时,老板娘也出来了,一边看着我们的自行车,一边说:“我今天真是有事,要不然跟你们一起骑到哈尔滨去,那里我有亲戚。”说着,又见她回家去推出了自行车来,并说:“我不能跟你们一起去,也得把你们送到大路口。”“谢谢!”“谢谢!”于是,她在前面领路,把我们带出了长春市区,一直带到了去哈尔滨102国道上。

返回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 

25

2000.04.10

宿前对话

  从浙江出来,一路上都在县以上城市里住宿,今天从长春出发较晚,骑车 行了120公里,傍晚,来到了一个叫乌家屯的小镇上 ,我们准备在此住宿。

  我们挑了一家看起来最好的个体旅店,走进旅店,老板正好出来,我们问老板能否住宿。

  只见老板对我们打量了一番,尔后摇摇手说:“没有房间。”

  我们看房间都空着,一个客人也没有,怎么说没有房间呢?难道老板不想做生意?于是我就问:“房间不是空着吗?”

  “你们干什么的?” 

  “我们路过这儿。”

  “你们的车呢?”

  “我们的车?停在外面。”

  只见老板赶忙往外跑,一会儿又进屋里来说:“不对!你们瞎说,外面没有车。”

  “怎么会没有车?”我们带老板一起走到门外,往左边石阶下的墙角处一指,“这不是我们的车吗?”

  “自行车?”

  “自行车不是车?”

  “你们骑这个车?从哪里来?”

  “我们从浙江来。”

  “从浙江来?”

  “对!”

  “到那里去?”

  “到哈尔滨,明天就可到了。”

  “有身分证吗?”

  “有,还有自行车旅行的证明。”

  通过一长串的对话,老板终于同意让我们住下来了。其实那天晚上整座房屋只住了我们两个客人。

  我们在自行车旅途中,对我们的评估有各种各样的。有时被估计得很高,说我们是中央派来搞社会调查的;有时被估计得很低,说我们是打工扛水泥的。这位老板不知又把我们估计成什么样子了……

返回